雖然越來越會吃米,從環境意識的角度上來說,我也想成為吃米比吃麥多的人,但我仍無法拒絕好吃的麵包。
白麵包的話我最喜歡的是外脆內Q的長棍,更對用奶油層層堆疊的酥脆可頌有著長達十幾年的迷戀。法式麵包又白又甜的味道(完全對健康沒有任何幫助),加上奶油與果醬最搭。如果奢侈一點,就用起士、肉片、奶油(對,又是奶油)和喜歡的抹醬與蔬菜做成三明治,就是我完美的一餐。
近年來越來越習慣吃酸種麵包,可能也是因為東部海岸線,賣酸種麵包的店家越來越多。尤其去年村子裡來了一對法國/台灣夫妻,他們賣的酸種麵包不僅價錢上較能接受,口感外酥脆內軟Q,風味也非常棒。不過嚴格來說,日常中買一顆幾百塊錢的麵包對我來說仍是有些奢侈,再加上本來就正在朝著成為吃米人的路上前進,不買麵包也是剛好而已。
曾經在德國吃過當地扎實的雜糧酸種麵包,他們也喜歡搭配厚厚的奶油與果醬吃。也聽過德國人抱怨法式麵包都是空氣,又甜又軟,吃的不習慣。我自己倒是吃不慣扎實的酸種麵包,雖然自己因為缺乏揉麵技術,時常在鄰居的麵包窯烤趴踢時烤出扎實普通的白麵包(當然不能跟德式文化的雜糧麵包相比啦)。一直以來認為好麵包一定要揉麵出筋,或者得用得每天餵食的酵母麵種才會好吃,所以遲遲沒有進入手作麵包的世界。
好不容易研究了免揉麵包食譜,這是透過很濕的麵團(如同酸種麵包一般麵粉和水的比例80%)以及非常長的發酵時間(12-18小時),再搭配鑄鐵鍋或是在烤箱裡放碗水,不需要揉捻也能做出外皮酥脆,內裡有空氣又有彈性的好吃麵包。
只不過這種麵包不是使用具有風味的酸種酵母(像是魯邦種 Levain,預發酵的波蘭種 Poolish或義式 Biga種),再加上台灣產的一般中筋白麵粉。第一次嘗試時,出爐後口感雖然非常好,但麵包本身的風味實在是很 bleh,可能只適合做法式吐司或是乾燥後做成沾湯麵包塊、麵包裹粉。
為了讓麵包更有味道,我想還是得從麵粉種類以及額外加進去的調味下手。
最後,我用了國產小麥品牌十八麥的高含量(灰質1%,相似於法國麵粉T110)與全麥麵粉混合的麵團,裡面拌入類似香鬆粉的貝果調味粉(Everything Seasoning,是美國人灑在貝果上的雜糧乾燥香料粉),或是家裡廚房裡能找到的乾燥香料和食材(辣椒粉、芝麻、蒜頭乾、義式香料粉、果乾、堅果⋯),就能做出具有風味又健康的麵包!
今天的晚餐很特別。我參考了 Bon Appetite 的 Youtube 節目 It’s Alive 主持人,發酵廚師 Brad 的食譜,用上次的發酵番茄做了一個無敵美味的醬汁。它的味道類似南美洲人喜歡吃的番茄洋蔥莎莎醬,只不過少了番茄。將這樣的醬汁淋在煸炒茄子以及紅蘿菠上,再搭配兩種洋蔥(味道濃郁的焦糖洋蔥和用吃完的酸黃瓜剩下的水醃的酸黃瓜洋蔥)。我必須說,使用發酵食物料理的西餐,真的能讓整頓飯的質感和口味提升好多好多。
雖然前面花了大半篇幅講麵包,但免揉麵包食譜網路上實在太多了,這裡就先不贅述了。
如何做發酵番茄莎莎:
發酵番茄(這瓶小番茄是和大蒜、九層塔和紫蘇葉一起發酵)打成泥
一湯匙蜂蜜、兩湯匙醬油、一湯匙芒果醬、辣椒醬適量
1&2拌勻後直接淋在食物上,或是用來醃漬肉類(雞肉或豬肉),拌炒也可以
這個週末一口氣測試四種麵包,其中兩顆要帶到小旅行路上吃。光是試吃麵包,這兩天就超級過癮,可能吃完這四顆後,這個月不會想再吃麵包了(笑)。不過下次想試試看加優格或是醋進去麵團,據說能讓(非酸種)的免揉麵包變成有酸種麵包的味道?
發酵食物萬歲!
p.s. 台式麵包的話,我的摯愛是長得像蛞蝓的肉鬆麵包(美乃滋要是透明的那種)。
居然喜歡肉鬆麵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