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末,我用 vuvu 種的樹豆(puk)、皇帝豆(kalji)還有長豆(qalizang)做了加勒比海式的蔬菜燉樹豆。會做這道菜是因為我在寫書的第二章〈曖昧的樹豆史〉時,想要效仿飲食文化研究那樣,盡可能地介紹世界與台灣的樹豆。有點像是樹豆101那樣。
這個章節裡除了樹豆豆知識,還有原住民各族提到樹豆的傳說故事,以及科學家和研究員們都如何「科學理性」地研究樹豆。我曾想深入調查這章的各個面向,像是拜訪農改場的研究員,或是研究有機商店與食品公司的樹豆,甚至出國看看其他樹豆飲食文化!本來就是這樣嘛,我本來就該深入地了解產物。然而我還是得提醒自己:這本書是要寫樹豆的世界,而不是人類的樹豆噢!如果寫太多人類的樹豆,可能會深陷在矛盾(dilemma)裡。
什麼矛盾?
這個矛盾就是第二章想要帶給大家的:高效率社會總是訓練我們對__賦予期待,當發現__有著無法預期的不穩定時又會大失所望(空白處請自行填寫)。真曖昧啊。
農改場這幾年來為了推動樹豆產業,發表了不少報告,也陸續辦了研討會向農民推廣樹豆。有個特別讓我有印象的,是在提出關於提升產量、開發產品、發展觀光等建議後,這份報告的結語這樣寫著:
⋯⋯讓寂寥山野充滿一片繽紛絢麗,帶給旅遊者賞心悅目的情懷,並可以嚐到本土化樹豆的產品,讓沉寂許久的傳統民俗作物再度復甦,創造生機和希望。
寂寥山野、沈寂許久,樹豆是什麼雅特蘭提斯,消失的帝國嗎?(笑)
上篇已經說過,樹豆一直以來都被種植著,只是它就是默默的存在。它是食物也是柴薪、是家旁用劃分邊界的標記也是傳說裡天界的食物。
然而在實驗室裡,認真無比的科學家們總是對樹豆又愛又恨:明明豆子產量那麼高,生產卻總不穩定;明明營養價值那麼好,卻沒有好好被食品產業利用;明明那麼好種植,但卻沒有人有大量投入的野心⋯⋯
有這樣的看法其實也不奇怪,畢竟我也覺得樹豆沒有被台灣的大眾認識是很可惜的事情。有一次在誠品書店看到一本介紹本土雜糧的飲食書,裡面居然沒有寫樹豆,我當下不可置信:沒有寫到樹豆算是什麼本土雜糧書嘛!
雖這樣抱怨,但樹豆確實不像其他葉菜瓜果那麼容易入菜。除了台灣島各個族群最熟悉的樹豆燉肉湯以外,對我這個樹豆世界裡的外人來說,煮樹豆還真是需要多花心思的事。所以今天這篇文章,就是想推廣一道我近期喜歡做的樹豆料理。或許你們有機會可以試試看做這道菜。
對我這個不習慣吃全豆1料理的人來說,樹豆並不像是其他葉菜瓜果那麼容易入菜。
不過我想,就算是再陌生的食物,只要是有意識地煮食料理,一定可以習得飲食的感官直覺吧。對於食物的感官直覺,我的想像是想到這個食物,就會連結到某個味道與口感,以及吃完後口腔的感受,甚至是身體的狀態。來試試看吧?
在參考樹豆作為常見食材的飲食文化中,加勒比國家的燉樹豆特別吸引我。相較於印度2香料的神秘奧妙以及對非洲認知上的侷限,被熱帶海洋包圍的加勒比海群島各國,同樣也經歷殖民、椰子樹、甘蔗林⋯⋯嗯,好像蠻親切的?果然,找到了用看得就覺得很可行,適合自己的食譜。
加勒比樹豆燉菜
材料
蔬菜:樹豆3(2杯)、南瓜(2杯)、番茄(2杯)
液體:水(4杯)、椰奶(2杯)、檸檬汁(一顆)
油:菜油或椰子油(多)
辛香:洋蔥(2杯)、大蒜(1/2杯)、香菜(適量)
香料粉:孜然(2湯匙)、香菜籽(3湯匙)、薑/黃粉(3湯匙)、辣椒粉(適量)
調味:黑糖(1/2杯)、胡椒(適量)、鹽(適量)
備料
樹豆:如果是使用新鮮的樹豆,就不用特別處理。乾樹豆要先泡水數小時或過夜,用壓力鍋煮到熟透即可。
蔬菜:洋蔥切丁、大蒜切碎、南瓜蒸/烤熟、番茄切丁,也可加彩椒、辣椒、青蔥等
作法
平底鍋加油,加入黑糖炒製焦糖化
加入樹豆中火拌炒至上色
加入洋蔥、大蒜炒香,再陸續加入番茄、彩椒、蔥、辣椒等,炒至蔬菜糊沒有過多水分
加入香料粉拌炒至香味融合
加入水、椰奶、南瓜,確保南瓜泥散開,煮到滾後轉小火蓋鍋蓋燉煮
煮到樹豆軟爛熟透,依照自己喜歡的口感(豆子熟度?燉菜湯汁多寡?)加長或減少燉煮的時間。也可用慢煮爐燉煮。
上菜之前試味道,依照喜好加鹽和胡椒。最後加入香菜及檸檬汁。
搭配黏性沒有那麼Q黏的台灣秈長米吃
這個牙買加和千里達及托巴哥的樹豆燉菜食譜口味真的很親切,畢竟洋蔥與番茄的味道本來就很大眾,粉辛香料也不會太強烈,椰奶與黑糖又能調節樹豆的豆澀味。這道菜雖然濃郁,但吃起來也很健康、順口。不想配飯的話,也可以把燉菜收乾,變成豆泥包在捲餅裡。
另外,整個加勒比海地區有各種樹豆飯,使用長米飯,可能和椰奶、香草料或是肉一起煮。我覺得也很適合喜歡西式飲食的人,可以參考看看。
說到樹豆飯。回到台灣以及排灣族,我吃過最好吃的樹豆飯是我來自卡拉魯然部落的同學做的ljinames:糯米飯加了樹豆、紅蘿蔔絲、芹菜末、絞肉、鹽、香料、香油,蒸熟後拌散,再包成一顆顆飯糰。越嚼越香,我總是能不自覺吃掉一、兩顆。
嗯?
樹豆這個本來以為是邊緣的食材,默默地也有了屬於我自己的脈絡呢。
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,也是希望能透過研究樹豆以及它的世界,探索如何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飲食文化:一個不僅是被產業、市場與道德觀引領的飲食自由,一個鑲嵌於自己身體裡的經驗。雖然仍難以整理並做出結論,但在這條道路上,每當我建立了某個食物的感官直覺時,得到的滿足與踏實感,都讓我更無法忽視感官的價值與份量。
人類學有句經典名言:「食物是好思考的」(food is good to think with)。那時的人類學家認為飲食是依循社會文化中的信仰與價值觀,吃進肚子的東西是先有了意義才成為食物。但吃東西是那麼乾淨的行為嗎?
以我自己為例。「認同本土與環境價值」跟「只吃友善土地的在地飲食」,思考和吃的中間距離,真的不是那麼乾淨有效率的過程。對我來說與食物——或許更可以說與物種——的感官性互動,從種植到收成、料理到探索味覺喜好,都是難以被取代的、獨一無二的經驗。是否一邊感受一邊吃,思考因而有了實際的份量;好思考的食物餵養著身體,然後進而讓感官經驗變得更豐富。這個循環的過程是曖昧的、不見得可以理性支配的、直覺的、感官性的,彼此連結,是否才是飲食文化建構的現實呢?
不管如何⋯⋯因為好奇樹豆,所以延伸出了那麼多字,默默地變成了研究也變成了日常實踐。必須說,食物還真是很好思考的。
真是一句幾十年來歷久不衰,而且越來越流行的一句話呢。難道,六十幾年前的李維史陀其實是文案大師?(並不是)哈!
除了甜的蜜豆或是鹽水煮花生,平常攝取最多的豆類應該就是黃豆或黑豆豆漿、豆腐、醬油了吧?
印度的樹豆通常是乾燥的整粒豆子或去皮切片的豆子,通常加辛香料和水燉煮。
加勒比區域除了有像台灣一樣常見的乾燥樹豆,也有冷凍包裝的新鮮樹豆和熟樹豆罐頭。